近年来,随着国内自主技术的突破和高端市场需求的显著增长,多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项目在产能扩张、技术迭代和产业链延伸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推动了中国PMMA产业向高端和绿色发展的加速转型。以下是对2025年行业内具有基准意义的项目动态和市场趋势的分析:
I. 重大项目的集中与高端产能的加速释放
浙江石化18万吨/年PMMA项目进入生产前的最后阶段
浙江石化有限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单线光学级PMMA生产装置(60,000吨/年)。目前,该装置的核心设备安装已完成,计划于2025年底正式投产。该项目采用了由浙江大学衢州学院与智盈石化共同开发的连续大宗聚合工艺。产品的透光率为92%,雾度≤0.8%。其关键指标以德国Evonik的Degalan系列为基准。投产后,将填补中国在高端显示光导板和汽车激光雷达罩领域对进口的依赖。项目投产后,浙江石化的PMMA总产能将达到180,000吨/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PMMA生产基地之一。
彭州(成都)25亿元光学级PMMA项目奠基仪式举行
在5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张锁江院士团队主导的光学级聚合物新材料项目在成都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总投资25亿元。该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连续大宗聚合方法。通过分子结构的优化,已实现光学纯度99.99%和光透过率93%,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其产品将直接应用于航空透明装甲和医疗设备等高附加值领域。项目第一阶段达到设计产能后,年收入预计将达到8亿元;第二阶段将扩展到光学镜头和液晶光导板的制造,形成“材料-组件”的产业链闭环。
双向有限公司通过产能扩张巩固其领先地位
双象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实现高端光学级PMMA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国内资金企业。依靠连续大宗聚合工艺的优势,其PMMA/MS材料部门在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35.21%,毛利率上升至18.69%。目前,双象有限公司在重庆和苏州的生产基地光学级PMMA产能为155,000吨/年。随着30万吨/年二期项目的推进,预计到2026年总产能将超过30万吨,进一步挤压三菱化学(日本)和奇美(中国台湾)等国际制造商的市场份额。
II. 技术突破重塑行业格局,国内替代全面加速
煤基MMA技术实现工业突破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发的万吨煤基甲醇-醋酸到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在新疆哈密成功投产。该项目已成为全球首个采用非石油路线的工业化MMA生产单元。通过醇缩醛缩合-氢化工艺,该技术将醋酸(煤化工行业的副产品)转化为MMA。与传统的异丁烯氧化法相比,原材料成本降低了12%,碳排放减少了20%,为PMMA行业提供了低碳和独立的原材料供应路径。
回收PMMA的加速标准化过程
国家标准《塑料 - 回收塑料 - 第12部分:PMMA材料》已进入验证测试阶段,预计将于2025年11月发布。该标准首次明确规定回收PMMA必须满足透光率≥90%和冲击强度≥18 kJ/m²等指标,这将促进废亚克力回收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作为中国最大的回收MMA产能企业(15,000吨/年),荣联循环科技已通过其化学回收技术的ISCC PLUS认证,其产品已被LG Display(韩国)用于制造液晶光导板。
光学性能指标创下新行业纪录
浙江石化和彭州(成都)等项目已优化其工艺,将PMMA的透光率提高至93%,与传统产品(透光率为92%)相比,实现了进一步突破,能够满足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设备对高透光率和低双折射材料的严格要求。同时,浙江华帅特航空PMMA项目克服了光学畸变和热变形温度等核心指标的问题。其产品已通过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OMAC)的初步测试,预计在2026年投产后,将打破德国Röhm在航空透明材料领域的垄断。
III. 国际巨头调整策略,本土企业抢占制高点
Röhm加快在中国的产能布局
Röhm集团(德国)在上海化工园区的PMMA成型料工厂扩建项目于2023年投入生产,新增产能30,000吨/年,使其在中国的总产能达到100,000吨/年。面对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爆炸性增长,Röhm有针对性地开发了高流动性PMMA材料(如PLEXIGLAS® 7N),适用于通透式尾灯和激光雷达罩等复杂结构件。其在中国的销售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了18%。
三菱化学启动本地化转型
为了响应长江沿线的生态保护政策,三菱化学将把其南通PMMA工厂迁至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区。新工厂的产能为60,000吨/年,计划于2028年投入生产。在迁移过程中,三菱化学将同时升级其生产工艺,并引入人工智能(AI)质量控制系统,这将使产品的批次稳定性提高30%。其目标市场锁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和高端照明领域。
地方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显著增强
受国内替代加速推进的驱动,中国的PMMA进口在2024年同比下降10.7%,降至162,800吨,而出口则逆势增长46.2%,达到54,000吨。浙江石化和双象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光学级PMMA产品已通过SGS(国际通用检验公司)和UL(美国保险商实验室)等国际机构的认证。它们的出口价格比LG化学(韩国)低8%-12%,并迅速在东南亚和中东市场取代进口产品。
IV. 市场趋势与战略建议
需求的结构性差异化加剧
建议:交易者应专注于高利润产品,如光学级和医用级PMMA,并建立差异化的产品线。例如,他们可以作为浙江石化的光学级颗粒和彭州(成都)的航空材料的联合解决方案的代理。
供应链的区域重建
地缘政治因素促进了全球PMMA供应链向区域化的集中。国际制造商如Röhm和住友化学正在加速在中国的布局;地方企业通过“煤基MMA - 高端PMMA - 回收材料”的产业链垂直整合建立成本优势。以双翔有限公司为例,依靠其控股股东的子公司重庆易翔化工的MMA项目,该企业的原材料自给率已提高到70%,其成本比同行低1,000-1,500元/吨。
建议:交易者应建立以“国内供应为主,国际供应为辅”的采购网络,重点与浙江石化、双象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对接,同时关注 Röhm 和三菱化学新产能的释放节奏。
绿色认证成为出口的必要条件
欧洲联盟的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以及各国发布的与回收材料相关的政策迫使行业向绿色发展转型。万华化学的PMMA产品已获得ISCC PLUS认证,回收成分比例高达30%;荣联回收科技的化学回收PMMA已通过UL环境声明验证,其碳足迹比原材料低45%。
建议:以出口为导向的贸易商应优先代理获得ISCC、环境产品声明(EPD)等认证的产品,并在进入欧盟和北美市场时提前做好合规准备。
V. 未来能力和技术展望
预计从2025年到2027年,国内新的PMMA产能将超过100万吨,其中光学级产品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5%提高到35%。随着浙江石化和彭州(成都)等项目的投产,到2027年,中国的高端PMMA产能预计将达到全球总产能的28%,完全扭转“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在技术方面,连续大宗聚合、化学回收和煤基MMA等技术将成为行业的主流,推动PMMA产业向低碳化和高附加值的跨越式发展。
编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