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內獨立技術的突破和高端市場需求的顯著增長,許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項目在產能擴張、技術迭代和產業鏈延伸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推動了中國PMMA產業向高端和綠色發展的加速轉型。以下是對2025年行業內具有基準意義的項目動態和市場趨勢的分析:
I. 主要項目的集中與高端產能的加速釋放
浙江石化18萬噸/年PMMA項目進入生產前的最後階段
浙江石化有限公司擁有全球最大的單線光學級PMMA生產單元(60,000噸/年)。目前,該單元的核心設備安裝已經完成,計劃於2025年底正式投產。該項目採用由浙江大學衢州研究所和智盈石化共同開發的連續散裝聚合工藝。產品的光透過率為92%,霧度≤0.8%。其關鍵指標以德國Evonik的Degalan系列為基準。投產後,將填補中國在高端顯示光導板和汽車激光雷達蓋領域對進口的依賴。項目投產後,浙江石化的PMMA總產能將達到180,000噸/年,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PMMA生產基地之一。
成都彭州2.5億元光學級PMMA項目舉行奠基儀式
在5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工業工程研究所的張索江院士團隊主導的光學級聚合物新材料項目在成都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啟動,總投資達25億元。該項目採用自主開發的連續大宗聚合方法。通過分子結構的優化,實現了99.99%的光學純度和93%的光透過率,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其產品將直接應用於航空透明裝甲和醫療設備等高附加值領域。項目第一階段達到設計產能後,年收入預計將達到8億元;第二階段將延伸至光學鏡頭和液晶光導板的製造,形成“材料-組件”的產業鏈閉環。
雙向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擴大產能鞏固其領先地位
雙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首家實現高端光學級PMMA大規模量產的國內資金企業。依靠連續大宗聚合工藝的優勢,其PMMA/MS材料部門在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35.21%,毛利率上升至18.69%。目前,雙翔股份有限公司在重慶和蘇州的生產基地擁有155,000噸/年的光學級PMMA產能。隨著30萬噸/年二期項目的推進,預計到2026年總產能將超過30萬噸,進一步擠壓三菱化學(日本)和奇美(台灣,中國)等國際製造商的市場份額。
II. 技術突破重塑行業格局,國產替代全面加速
煤基 MMA 技術取得工業突破
由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開發的10,000噸煤基甲醇-醋酸到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項目已在新疆哈密成功投產。該項目已成為全球首個使用非石油路徑的工業化MMA生產單元。通過醛醇縮合-氫化工藝,該技術將醋酸(煤化工行業的副產品)轉化為MMA。與傳統的異丁烯氧化法相比,原材料成本降低了12%,碳排放減少了20%,為PMMA行業提供了低碳和獨立的原材料供應路徑。
加速回收PMMA的標準化過程
國家標準《塑料 - 回收塑料 - 第12部分:PMMA材料》已進入驗證測試階段,預計將於2025年11月發布。該標準首次明確規定回收PMMA必須滿足透光率≥90%和抗衝擊強度≥18 kJ/m²等指標,這將促進廢亞克力回收行業的標準化發展。作為中國最大的回收MMA產能企業(15,000噸/年),榮聯回收科技已通過其化學回收技術的ISCC PLUS認證,其產品已被LG Display(韓國)用於製造液晶光導板。
光學性能指標創下新行業紀錄
項目如浙江石化和彭州(成都)已優化其流程,將PMMA的光透過率提高至93%,相比傳統產品(光透過率為92%)實現了進一步突破,能夠滿足增強現實/虛擬現實(AR/VR)設備對高光透過率和低雙折射材料的嚴格要求。同時,浙江華帥特航空PMMA項目已克服光學畸變和熱畸變溫度等核心指標的問題。其產品已通過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COMAC)的初步測試,預計在2026年投入生產後,將打破德國Röhm在航空透明材料領域的壟斷。
III. 國際巨頭調整策略,本地企業搶佔高地
Röhm 加快在中國的產能佈局
Röhm 集團(德國)在上海化學工業園區的 PMMA 成型材料工廠擴建項目於 2023 年投入生產,新增產能 30,000 噸/年,使其在中國的總產能增至 100,000 噸/年。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炸性增長,Röhm 有針對性地開發了高流動性 PMMA 材料(如 PLEXIGLAS® 7N),適用於通過型尾燈和激光雷達蓋等複雜結構件。其在中國的銷售在 2025 年上半年同比增長 18%。
三菱化學啟動本地化轉型
因應長江流域的生態保護政策,三菱化學將把其南通PMMA工廠搬遷至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南區。新工廠的產能為60,000噸/年,計劃於2028年投入生產。在搬遷過程中,三菱化學將同時升級其生產工藝,並引入人工智慧(AI)質量控制系統,這將使產品的批次穩定性提高30%。其目標市場鎖定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和高端照明領域。
本地企業的出口競爭力顯著提升
受到國內替代加速推進的驅動,中國的PMMA進口在2024年同比下降了10.7%,降至162,800噸,而出口則逆勢增長了46.2%,達到54,000噸。浙江石化和雙象有限公司等企業生產的光學級PMMA產品已通過SGS(法國通用檢驗公司)和UL(美國保險商實驗室)等國際機構的認證。它們的出口價格比LG Chem(韓國)低8%-12%,並迅速在東南亞和中東市場取代進口產品。
IV. 市場趨勢與策略建議
需求的結構性差異化加劇
建議:交易者應專注於高利潤產品,如光學級和醫療級PMMA,並建立差異化的產品線。例如,他們可以作為浙江石化的光學級顆粒和彭州(成都)的航空材料的綜合解決方案的代理。
供應鏈的區域重建
地緣政治因素促進了全球 PMMA 供應鏈向區域化的集中。國際製造商如 Röhm 和住友化學正在加速在中國的佈局;當地企業通過“煤基 MMA - 高端 PMMA - 回收材料”的產業鏈垂直整合建立成本優勢。以雙翔股份有限公司為例,依靠其控股股東的子公司重慶易翔化工的 MMA 項目,該企業已將原材料自給率提高至 70%,其成本比同行低 1,000-1,500 元/噸。
建議:交易者應建立以「國內供應為主,國際供應為輔」的採購網絡,重點與浙江石化、雙象有限公司等領先企業對接,同時關注Röhm和三菱化學新產能的釋放節奏。
綠色認證成為出口的必要條件
歐洲聯盟的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以及各國發布的與回收材料相關的政策,迫使行業向綠色發展轉型。萬華化學的PMMA產品已獲得ISCC PLUS認證,回收組件的比例達到30%;榮聯回收科技的化學回收PMMA已通過UL環境聲明驗證,其碳足跡比原材料低45%。
建議:以出口為導向的貿易商應優先擔任獲得ISCC、環境產品聲明(EPD)等認證產品的代理,並在進入歐盟和北美市場時提前做好合規準備。
V. 未來能力和技術展望
預計從2025年到2027年,新的國內PMMA產能將超過100萬噸,其中光學級產品的比例將從目前的15%提高到35%。隨著浙江石化和彭州(成都)等項目的投產,中國的高端PMMA產能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全球總產能的28%,徹底扭轉“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品依賴進口”的局面。在技術方面,連續散裝聚合、化學回收和煤基MMA等技術將成為行業的主流,促進PMMA行業向低碳化和高附加值的跨越式發展。
編輯
分享